video3-slider-center-frames
video3-slider-bottom-bar

联盟实验室
研究内容和范畴

video3-studio-icon2
课堂智能分析标准
共同研制并遵循《课堂智能分析伦理公约》《课堂智能分析标准》等,构建“多模态—证据化—引领性”的课堂分析标准,形成一系列的课堂分析理论与实践创新。
video3-studio-icon1
课堂智能诊断与提升
加入联盟实验室的一线学校实验室,每学期通过官网登入,上传多模态课堂数据,采集课堂多维度数据,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课堂教学“三全”(全程化、全面化、全员化)诊断。
video3-studio-icon3
课堂个性化反馈
为教师、学校提供个性化、证据化、智能化的专业反馈与改进建议,共同探索人机融合的常态化教研方式,共同助力我国中小学创新人才的培育。

共同愿景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小小的课堂直接决定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的质量。现如今,课堂分析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在于:课堂评价过于碎片化,难以实现突破性转变。
与此同时,目前的课堂评价研究囿于现有技术的限制,大部分的研究都重度依赖于研究者对视频数据的人工处理和分析,而无法快速地对数据进行处理、清理和初步分析。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使得大规模、个性化、高质量的课堂智能诊断与提升,有了新的实现可能。
“课堂智能分析”实验室联盟,旨在聚集三股力量,共同面对问题,共同群策群力,共同实现三大愿景。
愿景一:构建基于多模态数据的课堂智能分析标准,解决基于新一代人工智能的课堂评价缺乏指向性的困境,共同构建行业标准。
愿景二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大规模课堂诊断与提升,破解课堂评价无法规模化,无法发现宏观现象与微观规律的难题,共同创生教育理论。
愿景三:为教师教学提供证据化、个性化、智能化的专业反馈与提升建议,突破课堂教学反馈过于单一,难以常态化的问题,共同创新教研方式。

1. 高校实验室与研究中心:共同形成课堂智能分析伦理公约,课堂智能分析行业标准,形成一系列的课堂分析理论与实践创新;
2. 企业研发与科研研究中心:通力合作,实现关键技术突破,促进行业标准迭代发展,推动领域实践与探索;
3. 学校(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在共同的伦理公约下,通过互联网协作的方式,实现数据协同,双向赋能,形成新一代中国课堂智能分析数据中心。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国际课堂分析实验室,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教育技术研究中心共同组成和发起。
WechatIMG10

课堂智能分析联盟实验室

课堂智能诊断分析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
小小的课堂直接决定为国育才的质量

然而,课堂是怎样的
除了一个班级的教师和学生知道之外
对其他人来说还是一个“黑箱”

如何评价课堂教学的品质?
如何知道课堂中的学生是否真的在学习?
如何把课堂数据转化为证据?
为教师提供基于证据的教学建议反馈?
这些教育研究中历久弥新的核心问题

联盟实验室共同行动
● 共同遵循《课堂智能分析伦理公约》《课堂智能分析标准》《课堂智能分析建设标准》等

● 加入联盟实验室的一线学校实验室,共同参与研究。

● 联盟实验室年度推进会议,共同探索标准、公约、技术与实践路径。
共同愿景
愿景一:构建基于多模态数据的课堂智能分析标准,解决基于新一代人工智能的课堂评价缺乏指向性的困境,共同构建行业标准。

愿景二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大规模课堂诊断与提升,破解课堂评价无法规模化,无法发现宏观现象与微观规律的难题,共同创生教育理论。

愿景三:为教师教学提供证据化、个性化、智能化的专业反馈与提升建议,突破课堂教学反馈过于单一,难以常态化的问题,共同创新教研方式。
 
研究重要论文
推荐
 
摘要:没有智能技术的深度运用,大规模的课堂分析难以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仍然是一个"黑箱"。传统的课堂分析存在规模化困难、标准化不足、专业性缺失等问题,而片面地运用技术手段展开课堂分析,又容易陷入指标单一化和标签化的风险。本研究构建了基于课堂多模态数据的人工智能课堂分析架构,提出了高品质课堂智能分析标准(CEED)。该标准包含课堂效率、课堂公平、课堂民主三个维度。该分析架构使得课堂作为数字化智能支持系统,为教师、学校、教育研究者提供全员化、全程化、全面化的专业反馈,促进教师教学反思,创新人机融合的常态化教研与教学研究新方式。

杨晓哲.基于人工智能的课堂分析架构:一种智能的课堂教学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21,50(12):55-65.
摘要:论证式议题教学旨在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真实生活中复杂问题的意愿与能力,凸显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与儿童经验之间的联系。论证式议题教学中教师基于社会或科学真实情境创设议题,以大问题、大观念设计和组织单元教学,以师生间和生生间高质量的论证对话为主要课堂活动,是培养中小学生高阶思维、核心素养和终身发展能力的有效路径之一。具体而言,教师基于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设置议题,为论证活动选择“说服性”或“协商性”目标,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论证活动,为学生提供议题背景资料或引导学生自主搜集资料,并基于论证式对话和论证式写作开展表现性评价和过程评价。开展论证式议题教学给中小学教师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研究者需要为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职前培训和持续的专业发展支持,并鼓励教师围绕论证式议题教学开展校本研修。 

石雨晨.论证式议题教学及其应用[J].全球教育展望,2022,51(05):68-78.

基于视频数据的课堂互动研究应从何处开始?以"表征的危机"为背景,本文认为,分析者可以尝试以多样的方式来呈现互动,借由不同的呈现方式来观看和描述互动数据,从而找到有价值的分析切入点。为了阐明这一观点,本文对同一个课堂片段进行了三种不同的呈现:细致入微的呈现、多模态的呈现、理论入场的呈现。这三种呈现方式带来了三种不同的分析路径与空间。本文进而讨论了"呈现"的可能性,以及这些可能性对于我国课堂研究的意义。 

肖思汉.如何呈现一场课堂互动[J].全球教育展望,2020,49(12):13-26.

传统的听评课存在听课无合作、评课无依据、听评课无研究的症状,体现了专业性的丧失。课堂观察LICC范式从当前作为一种课堂研究的听评课存在的问题出发,坚持科学实用主义,通过对课堂的解构,倡导教师组建不同的合作体,采用类似科学观察的方法,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该范式在丰富课堂知识、改善学生课堂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在可靠性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 

崔允漷.论课堂观察LICC范式:一种专业的听评课[J].教育研究,2012,33(05):79-83.
版权所有@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国际课堂分析实验室